不做情緒的“奴隸”
常言道:生活如一面鏡子,皺眉看之,它將皺眉看你;微笑看之,它也將微笑回你。積極把控好自己的情緒,不在情緒中做決定,不在情緒中妄言,不做情緒的“奴隸”。
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,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”,面對大千世界,不因外界的紛擾而心亂,不因心亂而失態,做情緒的掌舵者。
因情緒波動而為,雖看似血性十足,但實乃匹夫之勇;保持情緒的穩定,雖看似窩囊受氣,但實乃智者之舉。
三國時期,桃園結義的劉關張三人,志向遠大,目標堅定,他們帶領將士不驕不躁,創建碩大功績。然后,劉備在關羽遇害之后,不能合理安撫情緒,不聽忠言勸阻,率性而為,貿然對東吳發動攻擊,遭致失敗。劉玄德忍辱負重的一生,為了恢復漢室,終因情緒失控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,蜀國自此更是加劇沒落,令人惋惜。
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夠成功,必然是眾多因素的促成,但是情緒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項。同樣是戰爭頻發的三國時期,反觀沉著冷靜的司馬懿,在那個充斥著鮮明觀念的男尊女卑時代,面對諸葛亮送來羞辱的婦女衣服,司馬懿不但沒有憤怒,而是掌控情緒,最終達到了自己的預期目標。
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,這也告誡自我,無需刻意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,但是應當合理掌控自己的情緒。不被情緒左右,不因情緒而沖動,只有坦然處之,方可更有趣味地生活和工作。
(楊繼紅)